Collection of various type of info including text, photos and videos. Contents come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none of the materials I claim as my property. If any content belongs to you, please consider it an honour that is worthy enough to be shared. No copyright infringements are intended!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揭秘高尿酸不为人知的一面

揭秘高尿酸不为人知的一面

2012年11月28日 新闻晨报 作者:解雯赟

在代谢性疾病这个大家族中,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辈”近年来出镜率甚高,它就是高尿酸。对医学知识了解得多一点的人,或许知道它是导致痛风发作的直接原因。但是,高尿酸还有不为人知的更为危险的一面——诱发肾功能减退甚至尿毒症!对此,本刊请教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彭艾教授。


让人既爱又恨的尿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遭受代谢性疾病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情况,血尿酸水平检测已成为体检的常规项目。成年男性血尿酸水平的上限是416微摩尔/升,女性为357微摩尔/升。血尿酸的水平是不是越低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生物化学角度来看,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过去在人们眼中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代谢废物。然而自从1981年的一项意外发现之后,人们对尿酸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尿酸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人类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极高,几乎是很多其他哺乳动物的10倍以上。正是有了尿酸的强抗氧化作用,人类的寿命才显著高于其他多种哺乳动物。有人甚至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尿酸扮演了维生素C的角色(很多低等动物自身都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及某些高级灵长类动物不具备这一功能)。医学统计也已经证实:血尿酸水平高的家族,罹患癌症的几率相对较低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过高的尿酸水平也会让人体不堪重负。症状显著者会遭受痛风的折磨;无症状者,高尿酸在悄无声息间吞噬着肾脏的健康


尿酸高:内部矛盾是大头

对高尿酸血症、痛风防治知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尿酸水平高和贪嘴脱不了干系。因此,在他们看来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就能减轻乃至彻底消除疾病的困扰。在肾脏风湿科专科医生看来,这样的观点只是一厢情愿。

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彭艾教授介绍,生物化学已经完全揭示了人体中尿酸的来源——其中的20%来自于饮食,海鲜、酒类、肉类、浓汤、菌菇类等,是血尿酸的重要“供应商”;余下的80%则来自于人体自身的合成。生命能够得以维持,新陈代谢是最根本的动因。每天人体中都有大量细胞衰老死去,细胞残骸不断分解,细胞核中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就是尿酸

由此可见,“内部矛盾”才是导致尿酸升高的大头。这一生理基础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轻症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控制乃至消除症状;但中重度患者,必须通过用药才能将尿酸降至理想的水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更危险

相比“高尿酸血症”这一拗口的名词,人们对痛风的认知度更高。血液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尿酸就会在人体的小关节、耳廓等部位沉积下来,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尤其受尿酸结石的青睐。和磷酸盐、碳酸盐结石不同,尿酸不需要金属离子的参与,自身就能形成结晶。在结晶的不断刺激下,患者会遭受剧烈的疼痛,有时甚至连手摸、穿袜子,都会让人痛不欲生。但是,这种痛来得突然走得也快,就像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故而得名“痛风”。

对于引发剧痛的高尿酸血症,人们比较敬畏,然而临床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只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血尿酸水平超标,平时并没有任何疼痛等不适。这些患者往往不把病情放在心上,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到痛了再去治也不迟。殊不知,沉默的杀手更危险

彭艾教授指出,尿酸除了会在关节、耳廓等部位沉积,也会侵犯肾脏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可在悄无声息间逐渐损伤肾功能。有人也许会说:“我每年体检都查肾功能的,尿素氮和肌酐都是正常的,肾脏应该没有问题的。”这完全是对医学的无知。尿素氮与肌酐衡量的是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而尿酸结石早期主要影像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人体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如果睡前没有大量饮水,同时也无前列腺疾病的困扰,却依然夜尿频多,这就是痛风肾病的典型标志。等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影响,病程已经发展到晚期了


先做尿样化验再选择药物

面对高尿酸的步步紧逼,采取鸵鸟政策显然是自欺欺人,在出现严重并发症之前积极实施医学干预方为上策。谈到高尿酸血症、痛风用药,临床上有很多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错误地使用抗生素。痛风的典型症状就是足部小关节红肿疼痛,与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类似,因此不少患者都会自行口服抗生素。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痛风的炎症反应并不是由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对改善症状没有任何作用;更何况一些抗生素有阻止尿酸排泄的作用,甚至会使症状更趋严重。只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才是正确的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一词读起来十分拗口,其实这是临床常用的一大类药,当感冒、发烧、头痛、牙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时,使用这类药物能很快缓解症状。因此,它们对于痛风急性发作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它们的药理作用仅仅是针对炎症反应,对于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高尿酸血症,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急性症状得到缓解后,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减少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在不少人看来,这两类药物的区别不大,反正都能降低血尿酸水平,随便用一种就可以了。这样的观点十分有害,专科医生提醒:必须先检测24小时尿尿酸水平,才能决定用何种药物

血液中的尿酸最终是通过肾脏的滤过作用排出体外,检测24小时尿液中总的尿酸含量,能够对人体排泄尿酸的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如果24小时尿尿酸总量小于3.75毫摩尔,说明人体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故而应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药物;若24小时尿尿酸总量大于3.75毫摩尔,说明人体排泄机能是正常的,导致高尿酸的原因是内源性合成过多,因此要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呤醇等药物。


专家名片

彭艾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医师。医学专长:蛋白尿的鉴别诊断,糖尿病肾病、药物毒物肾损伤的诊治。


阅读延伸食物口味越重越“危险”

尽管外源性嘌呤只是引发高尿酸血症的次要因素,但痛风急性发作及尿酸水平严重超标的隐匿型患者,还是应该管住嘴,避免摄入高嘌呤含量的食物。要搞清究竟哪些食物中的嘌呤含量较高,实在是件麻烦事,不可能每顿饭之前都拿出嘌呤含量表仔细对照。这里有一个诀窍——只要少吃或不吃重口味的食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嘌呤的摄入。海鲜、肉类、酒类、浓汤、菌菇类以及蔬菜中的韭菜等,均属于口感佳美或气味浓烈,因而嘌呤含量较高,日常饮食中要少吃或不吃。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方法。如果条件允许,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去医院看营养门诊,临床营养师可根据具体病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真正因为严重的代谢缺陷而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数都是由于超重或肥胖。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土壤。基于这样的判断,积极减肥、控制体重,才是从根本上改善高尿酸症状的举措。